来源:时事伴成长微信公众号
1.习近平会见比尔·盖茨
6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习近平强调,中国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同其他国家一道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方愿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抗击疫情、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中方愿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继续加强相关领域合作,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2.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正式合龙
6月11日,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与东侧E24管节精准对接。历经5年施工,这座“海底长城”成功合龙,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实现“牵手”。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
3.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0%
6月11日新华社消息,当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20年,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近3年来,中国的“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
4.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6月13日新华社消息,《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近日印发。意见提出,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5.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6月13日,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系列目标。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出台实施方案,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是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6.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出台
6月15日新华社消息,《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近日印发。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对促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70%,建成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全国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
7.我国首次实现“1箭41星”发射壮举
6月15日13时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1箭41星”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的新纪录,此前的记录是“1箭26星”。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为了避免在“下车”时出现拥挤碰撞的情况,总体设计团队将筒状多星适配器上的38颗卫星,每一层“乘客”分为一组,共6组;下方支承舱上的3名“乘客”作为第7组,卫星按组进行依次分离。这41颗卫星中包含了36颗吉林一号遥感卫星,入轨后,将为用户提供商业遥感服务及相关技术验证。
8.日本核废水排放设施试运行
6月12日,东京电力公司试运行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设施。试运行预计持续两周。日本政府及东电给出的时间表显示,“排污入海”工程一旦开启将持续30年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一再表示,日方此举极不负责任,是将日本自身风险转嫁给全人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天表示,日方不应出于一己私利,而要让国际社会来承担整个海洋受到污染破坏的代价,这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日方这种为了本国私利,损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做法,说服不了国内外的民众,只会让日本蒙羞,让周边国家和太平洋岛国的民众受害,让日本进一步失信于国际社会。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VVyXY_uGQHv618vWlch4A